旧版回顾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正文

新视窗|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的创新路径

时间:2023年11月20日 08:53    来源:转自: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    作者:    阅读: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具体类型,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立足于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与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方向正确、路径科学。

一、明晰产业学院定位,打造多元协作共同体

1.在功能定位上,凸显产业学院现代化特色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要注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这就要求其在建设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走教育与服务精品化的办学之路。一方面,具有发展优势的高职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时应考虑适当提高标准,以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充分发挥本校的高职教育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普通高职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以服务区域特色产业为办学导向,进行差异化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学院的教育供给与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2.在运行体制上,促进“政行企校”多元主体联动

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产物,通过有机整合产业学院的各方主体,积极打通产业学院与企业之间、产业学院与科研院所之间、产业学院与政府之间合作交流的渠道,突破产业学院发展瓶颈,建设组织严密、交流畅通、卓有成效的发展渠道,不断向纵深推进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协同生产、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协同服务的新格局,推动形成“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即“始终服务于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双方真诚沟通与坦诚合作,打造多元协作共同体。

3.在保障机制上,加强地方政府的统筹领导与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对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与扶持政策,明晰产权分配,制定激励保障机制,使企业能够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营造企业愿意承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同时,为更好地发展产业学院,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帮助校企双方尽快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

二、完善治理结构,推进实体化运作与管理

1.完善组织架构,保障实体化运作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只有自主经营办学、自主决策重大事项等,才能行稳致远。为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通过积极组建学院校企理事会的形式,明确自身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确保产业学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真正分离。从本质上来讲,产业学院需要建立理事会制度,设立完善的管理机构,确保各方主体权责清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保证各方在产业学院各项事务上达成有效共识,激发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

2.合理分配权责,提升管理效能

当前,大多数产业学院沿用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不利于产业学院的长远发展。产业学院需要调整传统的治理体系与治理结构,创新院校治理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激发产业学院的发展活力。为此,产业学院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权责明晰,真正以市场化模式运行,保障投资办学的企业的基本权益,以合作共赢为发展目标推进协同治理。

3.共享合作资源,均衡各方利益

产业学院的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会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自身的运行成本与收益,以利益为导向的合作是产业学院建设中各方主体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建设与运行产业学院过程中,必须均衡各方利益。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必须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认同的条件,即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获益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必须不断地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保持步伐一致。产业学院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所在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来解决学校、企业、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产业学院建设的就近原则也为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双方节约教育教学、科技研发、实验实践与人才资源等成本。另外,企业如果想要在同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保持领先,而这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资源战略的竞争。企业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需要在校企互惠共赢的合作中获得,校企成功合作的双方都是良好社会声誉的受益者。同时,如果企业认定产业学院的学生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员工,就会加大各种资源投入,通过产业学院途径全心全意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用心付出以及了解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后,也会被激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因此,产业学院的发展契合高职院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共同利益取向。

三、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化多领域交融

1.将产业学院打造成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作为当前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多种形式的产业学院。

第一,“引企入校式”产业学院。

该类产业学院将企业的优质项目直接引入校园,校企双方秉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在校园中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促进协同育人。双方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学校以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与办学资格、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软件设施参与到产业学院建设中,企业以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要素参与到产业学院建设中,明确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明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必须参加产业学院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岗位实践指导、社会技能培训、行业技能鉴定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校企两支专业队伍的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

第二,“岗课互通式”产业学院。

该类产业学院依据企业方的产业发展特点与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将真实岗位的实践锻炼与专业课程学习交替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合作开发基于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环境的项目化课程,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交叉有序推进,让学生前半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半周进行企业岗位实践操作。除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还要将校企合作融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技能竞赛等全过程,真正使高职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第三,“课证融合式”产业学院。

该类产业学院通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标准,让德国手工业证书直接对接产业学院学生技能等级证书。通过中德合作项目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标准与产业学院优势技术专业群建设相结合,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实现教学标准国际化、教学内容体系化、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学方式人性化。

2.促进技术共研、项目共担以及人才间的交流合作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根据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促进校企之间人才合理流动,同时为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攻关创造机会与条件,引导企业科研人员与技术骨干参与产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与专业建设。另外,产业学院要结合学生岗位实践需求、教师下企业锻炼需求、企业日常经营发展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凭借此平台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研发、服务提升等工作,学生可以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真实场景中得到锻炼,在解决实习遇到的难题的同时迅速成长。

3.依托产业学院推进校企文化交融

高职院校以党建联盟为先驱,通过党建的形式来促成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产业学院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攻坚力,通过校企之间的党建共建来促进双方文化交融,以此化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区域内高职院校大力建设示范性职教联盟,对产业学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人才的流动,师资的共享,专业、课程、教材与实习实训条件的共建,科技进步与创新创业的孵化等,最终都落实到校企双方理念、文化的交融中。学校的职教文化与生产一线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交融,可以共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校企文化与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高职院校与企业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优秀企业文化、工匠精神逐渐融入产业学院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节选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转自: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

编辑:刘萍